会议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Panel Forum)

工业与教育论坛

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及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应对举措

  • 报告

报告人:刘丁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

题   目: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控制及对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内容摘要:

硅是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9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作在硅单晶上。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是在复杂设备和工艺条件下,通过对宏观参数的优化与控制,实现对晶体材料中包括缺陷类型及分布、杂质含量等微观品质的管控,以满足集成电路芯片制程不断演进的要求。本文从解决大尺寸半导体级硅单晶生长设备与工艺中的关键控制问题出发,着重介绍硅晶体生长过程建模、关键变量检测、工艺实现与控制、品质管控与系统实现等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情况。结合上述研究与工程实践,阐述新时代发展要求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以及需应对的举措。

个人简介

刘丁,西安理工大学教授(二级)、工学博士(西交大1997)、博士生导师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会士,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全国高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自动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晶体生长设备与系统集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复杂工业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成套设备、关键技术、核心工艺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在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重点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以及重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40余项,长期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自动化导论、自动控制理论以及智能控制等课程。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国家精品(规划)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

 

  • 报告

报告人:孙京海 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题   目:“中国天眼”的建设历程回顾与运行成果简介

内容摘要:

“中国天眼”是我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世界上口径最大、最灵敏的单天线射电天文望远镜。它的主要功能是观测宇宙天体,验证天文学理论,有利于揭开宇宙的奥秘。天眼采用的独特观测原理,开辟了巨型射电望远镜建设的新模式,同时也为工程设计和实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三代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奋斗,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三大自主创新,使望远镜长期保持高效、稳定运行。本报告介绍 “中国天眼”的建设历程与阶段运行成果。

个人简介

孙京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控与数据工程部主任。2005年起师从南仁东开展FAST馈源支撑系统的全过程仿真和关键技术实验验证。2011年进入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全面参与系统建设,期间作为负责人主持开发了FAST望远镜防雷系统、设计馈源支撑电磁屏蔽方案并完成作为关键技术之一的高压电磁兼容滤波器的研制。2015年调入FAST工程测量与控制系统负责望远镜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2016年FAST落成启用后,作为望远镜调试核心组控制专业组长,负责望远镜控制系统的调试使望远镜控制系统达到了全部技术指标。先后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望远镜先进测量和控制技术:主持研发望远镜智能观测管理平台、全天候高精度微波测距系统以及多源融合测量方法等;此外,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方向,主持发展基于FAST的雷达天文关键技术研究和观测应用,借助FAST的超高灵敏度开辟新的研究内容并服务于国家需求。

  • 报告

报告人:闫建国 董事长(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公司、中电建海上风电工程有限公司)

题   目:无码头漂浮式半潜海上风电机组一体化建设关键技术

内容摘要:

目前漂浮式风机基础建造一般选取岸上组块建造,船坞进行整体组装后下水,随着风机大型化的发展,浮体尺度越来越大,机组重量和高度越来越大,目前的国内的船坞及码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漂浮式风机大型化要求,为了实现漂浮式海上风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化商业运行,本技术抛却固定式码头依托,探索在遮蔽海域或者深水区域完成漂浮式机组上部机组部分的吊装安装作业,另外对于批量化风机基础的建造工艺及运输工艺研究,降低对于建造场地的要求,从而降低该部分的成本,实现低成本批量化的建造运输要求。

个人简介

闫建国,中共党员,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电建海上风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致力于打造具备海上风电+X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的“集团领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

 

  • 报告

报告人:卢君 技术总监(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题   目:国台酒智能酿造创新和实践

内容摘要:

国台坚定不移地按照“秉承传统不泥古、科学创新不离宗”的理念,以智能化酿造提升传统产业,探索酱香型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十余年间历经六次创新迭代升级,完成了从点到面、从局部到系统的集成创新。

个人简介

卢君,男,发酵工程专业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贵州省首批产业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遵义市市管专家,贵州省白酒评酒委员,国家一级品酒师。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技术中心主任、国台研究院产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现代酿造技术、质量控制、工业微生物、风味化学、白酒机械化应用方面的研究等。参与建立了中国酒业协会正式批复的“中国酱香型白酒酿造研究院”。主持和参与项省市各级项目10余项、企业内部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申请发明专利15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团体标准3项、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1件、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1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 报告

报告人:付成 副总经理(贵州乌江实验室)

题   目:贵州乌江实验室与贵州企业数字化转型——使命、愿景与模式

内容摘要:

2022年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站在全国大局高度,提出支持贵州建设全国重要的“六大工业基地”,即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从全国和贵州发展实践看,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产业数字化的推进方向。贵州作为全国数据中心、大数据高地,可以也应当在产业数字化中作出全国表率;乌江实验室作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要在推动贵州省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应有贡献。本报告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介绍贵州省产业情况、乌江实验室运营模式、贵州省工业技术需求特别企业数字化需求典型案例,以兹推动中国自动化学会及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到贵州省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来。

个人简介

贵州乌江实验室是依托清华大学资源成立的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按照“公司+联盟”体系组建,由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贵州乌江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创新联盟4个板块组成,贵州乌江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为执行主体,由贵州省大一型(相当于正厅级)国企黔晟国资公司控股管理。2022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提出“清华大学支持贵州省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乌江实验室,将其打造成为支撑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重要基地”。2023年1月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3年重点工作之一“加快建设乌江实验室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由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

付成,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清华大学贵州校友会副秘书长。2014年至2019年期间,先后在贵州省织金县三甲街道、毕节市委统战部、中央统战部、织金县委办、大方县水务局、贵州省委组织部等单位工作,2019年辞去公职,先担任房开项目总,后创立或参投了贵州傅里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贵州鸿运成汽车有限公司等,拥有较丰富的政府、投资、项目、团队管理经验,于2023年1月加盟参与乌江实验室的组建工作。

 

  • 报告

报告人:薄翠梅  教授(南京工业大学)

题   目:学科交叉促进化工安全生产智能化创新实践

内容摘要:

随着化工生产过程连续化、装置集成化、产品精细化,危化品生命周期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如何提升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及其主动防御能力成为亟待解决难题。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传统化工生产模式正在向云-边-端协同的互联化工发展,迫切需要多学科协同创新理念,通过5T深度融合技术,分别从危化品生产过程单元装置本质安全(点)、生产线控制系统一体化安全(线)、安全生产智慧监管与应急决策(面)三个层面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智能装备开发,探索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工业APP开发生态,构建“科产教” 人才培养互联化工实验平台,保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个人简介

薄翠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绿色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从事复杂化工过程建模与安全生产智能化教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8)、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8)、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8)等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